close

常有初學者問卜卦跟易經有甚麼關連?學卜卦一定要懂易經嗎?易經是易理的文字層面,而卜卦是易理的運用層面,兩個可以完全相關但也可以完全不相關,事實上我認識很多厲害的卦師,他們對易經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小學階段,相反的,很多堪稱易經大師卜起卦來跟事實差距甚遠。最近有網友說儒家的易經只是一場騙局,我覺得心有戚戚焉,雖然這樣的說法稍嫌武斷與無情。

談到易經就不能不回溯至秦漢兩朝,秦朝初年國家回歸統一狀態,當時的極右派常常會拿古人的治國理想來向秦王獻策,並挑戰秦王的治國理念,李斯為了政局的安定,向秦王建議焚書,藉以統一思想、不要再有獨立的學術、不要再有對政府的批評、道統應該回歸到政統。

秦王這樣做,其實有當時的歷史背景,在春秋戰國時代,諸家裡就只有儒家孔子混得最不好,當陰陽家百受皇宮貴族的禮遇時,孔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儒家思想與治國理論,卻沒獲得各國的採用。因此當時,儒家是最弱勢的時候,儒家思想有其高尚的目標與遠景,但缺點是不夠明確。到了秦朝,對秦王最重要的是國家安定,需要的是很明確的治國方針,怎麼可能採用那些老學士的「治國哲學」在那高來高去?

到了漢朝,漢武帝鑑於秦取法家而敗,而道家又不夠積極,墨家則不近人情,因此採用董仲舒建議將儒術當作治國大典,重建「禮樂教化的盛世」的理論,問題是崇尚禮樂教化不需要罷黜百家呀!秦王的治國太過霸道武斷,而漢武帝的治國卻更糟,用人家不用的東西。儒家的理論缺點是太過好高騖遠,道理一堆,茫茫草民如何遵從?如何執行?一套不能由上而下貫徹的理論,在春秋戰國時代沒人敢用,秦王也不敢用,卻被漢武帝挑去用,用了也罷,卻又罷黜百家。這種作法比秦王的焚書坑儒高明不到哪裡去。

先朝的政策,導致後世對易的瞭解,僅侷限於儒易,也就是易經。易經是一種文字般若,就是對易經文字的了解,能貫穿文字的含意,透過辯證思考進一步瞭解易的內涵,並加以運用與實證。但經典的文字瞭解層面,跟運用層面是兩碼事,人人讀經,人人解釋與體會都不同。能瞭解內涵,進一步統攝經文中的觀念,並與生活相應,生活中就依照經典的精神來實踐,這才是觀照般若的階段。有趣的是,達到觀照般若的階段是否需先完成文字般若階段?我覺得也不盡然,古來經書在訣與法上本來就有一道鴻溝。這不是藏訣的問題,而是一種尊重個體思考空間的胸懷,自古以來沒人敢說那個居士或和尚譯的或註釋的經文一定是對的,百分百跟佛說契合。

易經講易理,卦書也講易理,卦書一定得要按照易經的理來遵循嗎?我認為易的意涵也沒那麼偏峽。雖然我認為經過文字粹練,會比較有紮實的基礎,但沒人敢說斷卦前一定要熟易經,條條道路通羅馬,易的概念能夠多方攝取並統合實踐,感覺得到是最好,感覺不到,藉著文字來輔助也是一條路。

任何的經書跟真理相對照,都是一種偏峽的觀點,要解決這種偏峽,就是在讀經後要勤於實踐,從實踐中體會經書的內涵,並進而醞釀自己的創見。自古以來卦書著重的是五行的生剋制化,其實五行就是自然法則,自然法則就是易,孔子的易是易,五行生剋當然也是易。在卜卦這一件事上,我個人是很排斥易經的,我認為易經是儒家過度包裝自然法的產物,不夠實際,它只談哲學,不談應用,不切實際。有人說易經就是卜卦的書籍,我覺得這麼說只對了一半,只看易經是絕對沒辦法卜卦的,即便可以卜也絕對不會準。

一項學問要能暢通流傳,一定要有法,無法不可行,可是易經卻只停留在哲的階段,我認為李斯實在比孔子或董仲舒高明、實際許多,而任何一本卦書也比易經好用許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子辰 的頭像
    子辰

    子辰風水

    子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