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無上的造物者用火、風、土、水四大元素創造世界。希臘時代、中世紀時代對於世界的定義,應該是擴及到整個宇宙,這個宇宙包含了造物主居住的天堂(Empirium,High Heaven)、十重天(Primum Caelum也稱為天球)、九重天(聖經上說的水晶天)、八重天(恆星天)、七重天(土星天)、六重天(木星天)、五重天(火星天)、四重天(日輪)、三重天(金星天)、二重天(水星天)與一重天(月輪),以及月輪下的地球,所以古書常稱我們居住的地方為Sub-lunar World,因為當時尚未有地球的觀念。古哲學家的觀念深深的影響了後代天文、占星甚至宗教的發展。
希臘學者認為任何事物均呈現三個邏輯:存在、相同、相異。造物者創造世界,並給予靈魂(Anima Mundi),世界為存在的實體,而靈魂由相同與相異兩個特性組成。技術面來說,天球為體,赤道與天球一起運轉,稱為相同運動,造成人類對日夜的分野。古人認為天球繞著地面轉動,並時時影響人事,其實現代的觀念來說這就是地球自轉的效應,只是古人不曉得地球是圓的,也不曉得地面會轉動。
天球的靈魂另一半呈現了相異性,而黃道正是這個靈的另一半,黃道繞天球反方向運動,是為相異運動,造成季節的效應。太陽繞行黃道走到不同的星座呈現不同的季節。
有了存在、相同、相異三個特性,整個世界得以運行周轉不息。
後代科學家科卜勒(Kepler)的天體觀卻不一樣,科卜勒認為宇宙中心為太陽,太陽藉著散發熱來影響所有的行星,而行星、恆星是不會釋出力量的。可是十七世紀占星家Morin確認為科卜勒所言大大的錯誤,他認為這種假設很離譜,因為如果行星無法釋出力量,那麼這些行星對命盤將無從影響。Morin說如果天球不見了,只剩太陽,那麼太陽將只能發散熱能,無法發揮孕育萬物的功能,因為整個天球是一體的,天球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人事。
科卜勒雖然在科技上是正確的,可是在占星學上Morin的思維卻比科卜勒有更完整的邏輯與哲學正確。如果沒有古希臘天文哲學觀的貢獻,人類的文化、哲學甚至宗教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缺口。
附圖摘自wiki
- Apr 14 Mon 2008 04:25
[占星]古典占星的天文哲學觀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